名人集

怎么做一个好父亲

作者:孙欣 日期:04-17 16:04 字体:  标签:父亲 阅读:

  这个时代不乏想要做好父亲男人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难题,就是什么样的父亲才是好父亲。好母亲有千千万万的模板,好父亲却没有几个原型。

  从古典到现代的文学作品中,有形形色色的聪明男人和好丈夫,但父亲的形象既单薄又单一,仿佛是客厅里一幅有年头的肖像。

  一个好父亲最可贵的品质是正直和沉默,话一多,他就经不起推敲了。《红楼梦》里的贾政比自己的兄弟贾赦、贾敬都行事方正,符合儒教规范,对儿子的管束也严格得多,但他远谈不上是个好父亲。宝玉怕他怕得要命,连写字念书也一起怕了。贾政不会做父亲,因为他的父亲也不会做父亲。贾府的父亲们只有不像样的,没有慈祥的,连下人都看在眼里。赖嬷嬷说:“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,谁没看见的。老爷小时,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。”又说:“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像当日老祖宗的规矩,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。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。”

  或许只有汪曾祺用笔记录过理想父亲:随和,爱玩,会玩,喜欢孩子,春天在麦田里带着一群孩子放风筝,风筝都是自己糊的。“多年父子成兄弟”,这种说法表明,不摆威权架子,喜欢孩子、爱跟孩子一起玩的父亲还是存在的,只是文字中留存的记录不多。或许写作的人更喜欢写鲜明峻厉,给旁人带来强烈感受的父亲典型,随和的人就像空气和水,他们的形象不容易被写成文字。可是对于童稚的心灵来说,健康的空气和水比别的什么都重要。

  1919年,鲁迅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了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一文。他提出:“觉醒的父母,完全应该是义务的、利他的、牺牲的,很不易做;而在中国万不易做。中国觉醒的人,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,便须一面清结旧账,一面开辟新路。”“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,肩住了黑暗的闸门,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;此后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。”

  具体到生活中,文豪因为从未有父亲的榜样,也只好一点点学着做:给孩子洗澡,喂食,陪玩,带着看电影,也经常被周海婴的淘气烦到。海婴胖了,瘦了,出牙了,长高了,上学了,会写字了,都在鲁迅的文章与书信中有记录。生病就更是常事,婴幼儿频繁感冒发烧,鲁迅就得经常带他去诊所看病打针。在鲁迅的文字里,琐碎记录着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的日常。他作为“双亲”中的一半,做的是每一个正常合格的父亲做的事,在那个年代却是非同寻常的前卫。

  一百多年过去了,全世界都趋向小家庭化。越来越多的父亲像鲁迅当年一样,担负起了育儿的工作,琐琐碎碎地记录着孩子成长的日月年,也给自己在家庭中设立了具体的位置和责任。鲁迅在写自己孩子的时候,也写得很平实,没有动用他写民族魂的如椽巨笔。孩子是具体的、鲜活的人的雏形,无论是文豪还是平常人,在孩子面前都是一样的。理想的父亲应该像母亲一样,照料孩子的衣食饱暖,应付孩子一天天增长的好奇和随之而来的淘气,也会像母亲一样担心和苦闷,也有无可替代的快乐时光。过去的文学经典中没有更理想的父亲原型,现在这个原型正在慢慢生成。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
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|赞赏
SiteMap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