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方的家

作者:阿刚 日期:08-07 阅读:

  上午刚吃过早点,听到有车进村委会,我抬头向窗外望去,车已进了院子。从车上下来两个人,尤其有个女的,穿得挺时髦,还戴着太阳镜,看不出多大年龄,好象挺年轻,一看就是外地来的。我开门出去问了声:“找谁了?”男的60多岁的样子,上前递了只烟,细支的,说:“不找谁,就是来看看。”我把他们让进屋里,倒上水,聊了起来。

  原来他们是我村的知青,在英国已生活了30多年了,这次来主要是想看看他们40年前生活过的地方。

  他们是74年从市里来的知青,在村里劳动,生活了3年多,77年恢复高考时双双考上了大学,大学毕业后又都去了英国。其间也常回来看双方父母,但呆不了几天就回去了。近几年父母都不在了,一直没有回国。他们说父母在,父母就是家,父母不在了,生活过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。他们说一直想来村看看,没有成行,这次回来是与国内有合作项目,便抽了时间。“现在村里变化太大了,我们都不认识。”他们说:“王书记就带我们村里转转吧,给我们当一回向导。”我高兴地说:“好,回娘家了,我就带你们远方来的客人在村转转。”大姐摘下了眼镜,放进了包里。我说:“大姐真年轻。”大姐笑着说:“老了,老了”。

  出了村委会,东西是一条笔直的大街,大街一旁是一排整齐的太阳能路灯,现在正是春耕季节,街上没几个人,偶尔能听到哞哞的牛叫,咩咩的羊叫。当走到一处窑洞前,他们站住了,男的说:“杜梅,这不就是我们的知青点吗?没错,我们男知青在这儿住过。”我说:“这是村里危房改造中留下的一处窑洞,算是我们村的文化遗祉吧。”

  梅姐说:“我们来村的时候,天天吃窝窝头,男的有的不想吃给扔到窑洞上去了,把食堂大师傅气的都不干了,我们女的还是舍不得扔,只能少吃点。唉!40多年了,变化可真大呀!”

  我说:“老陈,我带你们去大棚、鸡场看看。”我们一行向村南大棚走去,一排排大棚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,当看到一座石碑,底色依希能看见“农业学”三个字,后边看不清。老陈突然站住了,“梅!快过来,梅!”梅正给大棚拍照,赶紧跑过来。

  “记得这地方吗?”

  梅姐看了看,又环顾了四周,想起了什么,脸上泛起了红晕,象个小姑娘

  老陈说:“这里原来到了秋天就变成了一片秋场了,我们知青点晚上没有什么业佘生活,收完秋,这里会留下很多草堆,我们男女知青5、6个人有时在这片场玩捉迷藏,一次梅就藏在一个草垛里,我找了半天就是找不见,忽见一个草垛有点动,我扒开草垛就抓住她,那是我第一次握女孩的手,心里怦怦直跳,从那次后,我们恋爱了。”

  梅姐笑着轻轻地打了老陈一下,仿佛又回到40多年前的岁月,老陈说:“我们当时生活是苦了点,但收获了爱情。”

  过了大棚,我们又去了鸡场。鸡场是两年前建的,是政府的扶贫项目,容纳2万只鸡,全是自动化生产线,每天产蛋不到2000斤。老陈听我介绍,梅姐一直用手机拍照,想把这里的一切都拍下来。

  鸡场傍边是一大片杏树林,正开着粉白色的花,不时散发着阵阵清香,梅姐置身于花的海洋,非常兴奋,也散发出青春的气息。

  “老陈!老陈!高考那年我们不是还在这儿背过书?你看那块大青石还在,这儿原来是一片柳树林。”

  老陈与梅姐坐到了大青石上,我给她们拍了合影,照片在大青石、杏树林及白云山的映衬下显得两人更年轻了。

  一上午的观光,他们要走了,说还有别的事要办,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,梅姐说一定要把村里的变化给他们发邮件,他们会把家的变化与英国朋友分享,让他们更多更近的了解中国农村的变化。

  我们握手道别,梅姐上了车,摇下了车窗,一直向我摇手,我也摇着手目送他们越走越远了。

  阿刚: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头百户镇高家窑村驻村工作队
  邮箱:awang751521@126.con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文学爱好者
本站网址:520740.com,百度搜索:文学爱好者
QQ/微信号:278429QQ群:32210770微信群
文学爱好者关于联系地图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