待人着想

作者:黄湘 日期:16-01-11 字体:  阅读:

  究竟待人着想有什么好处?我为什么要去学待人着想?为什么广论课一直在强调待人着想?

  人几乎都是为自己好的。包括想要了生脱死,也是希望能够离苦得乐,得到究竟的解脱。然而,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里头说了「一佛乘」,就吓坏了一堆修到罗汉果位的众人,法华法会还未真正开始,就让众人害怕到发抖了。这真是前所未闻啊!以为释迦牟尼佛骗了他们?然而,如果世尊不用一些方便法,如何引渡众生到佛国呢?众生的习气,真的是非比寻常的顽强啊!佛陀为众生着想的心,有多少佛弟子能体会呢?

  要成佛,自利是不够的,还要做到利他。而利他,在世俗里最能够做到的,就是「待人着想」。看似简单的四个字,要力行时,其实还是要有些基本认知的。在事情化为行动之前的心念,是非常重要的啊!

  心念,就是我们做事的「意乐」。而待人着想,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时时去观看他人,多替对方思考一分。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只有看表面,那么,要做到理解他人及同理心的体谅,可能真的有困难。

  我想到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就是:我们常常用着怒骂的语言去表达关心。其实,我们的初发心有时是因为担忧,然而,往往出口的就是责骂。我们的孩子晚回时,我们就心急如焚。因此,看到孩子平安归来时,就开始把关心化为怒气的责备。其实,父母看见孩子平安归来前的心情,是非常的担心焦虑的,结果,反而在看到孩子平安时,就用着不好的口气与语言来发洩自己担忧的情绪。这时可能还会破口大骂!被骂的孩子就觉得:「有这么严重吗?真是莫名其妙!」孩子,总是不能体会父母担惊受怕的心。如果,孩子懂得「代人着想」,懂得父母的担忧,那么,就不会做出让父母忧虑的事情。如果,因为不小心的疏忽而做了令人担忧的事情,那么,也要去体会父母心情及承认自己的疏失。其实,在怒骂的背后,父母只是想要跟你说:「孩子啊,你晚回,爸妈真的很担心!」

  待人着想,是互相的。如果彼此在生活中都懂得多为人想一分,那么,纷争就不只少一分。人与人的相处,纷争少了,心自然平和了,这对彼此都有莫大的好处。

  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种善因善念,自然得善因善果。你待人多着想一分,那么,这一分在日后必有机会回到你身上。有时一分善念,所加成的结果不只是一分善而已。待人着想,不只利益了他人,同时也利益了自己。这是,双赢。

  我常觉得,短暂的委曲不是真正的委曲。有时,它只是一种磨练你的一个机会,是修炼自己的好时机。做利益众生的事情,有时以为自己没有任何好处,其实,你帮了他人,日后,他人也可能在某些事情上回帮你。当然,在帮人时,意乐很重要。你绝不是为了日后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才去帮人。不是为了得到利益才去帮人。动机的不纯良,在起步上就是错的。种的并非事真正的善因,怎能期待一定得到善果呢?

  待人着想的首要基本元素就是「无私」。如果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感觉,利益放在最前面,那么争端自然不会少。第二个基本元素是「宽宏」,多一分体谅,自然多一分祥和。待人着想的第三个元素是要「懂得放下」。

  我心在天地间,是自由自在的,是宽宏不计较的,是感恩知足的。如果懂得这样做,那么,还有什么好吵的?还有什么好计较的?下次再为自己的立场辩解生气时,不妨先深吸几口气。静静心,想想对方的处境,如你们立场对调你会如何?多一分思虑,或许就能少一分纷争呢!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
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|赞赏
SiteMap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