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卷气

作者:杨葵 日期:22-01-11 字体:  阅读:

  快五十岁了,自我感觉还挺年轻,老用“国际惯例”安慰自己——四十五岁才算步入中年。不过现实无情,在很多年轻编辑同行的眼里,你早已成了长辈。

  既然是长辈,免不了要承受年轻人的诉苦、撒娇——话说得又客气又尊重,其实听者心里明白,人家不求解决问题、处理麻烦,甘当垃圾筒是最明智的选择。不过事到临头,我还是会认真对待,尽心尽力去劝解,去安慰。

  今天一个年轻编辑来倒的苦水是:实在太忙了,每天忙着填发稿单、稿费单,甚至邮寄样书之类的杂务也需亲力亲为,根本顾不上读书,顾不上研究热爱的课题,日子过得一点文化内涵都没有。

  刚听他诉完苦,有人给我送快递过来,是商务印书馆一位年轻编辑赠阅的几本书。我打开快递公司外封的黑色塑料袋,里边是个牛皮纸包裹,四四方方,无一边无一角不整齐挺括,一眼看去,规整洁净。我打开牛皮纸包装,里边是“中华现代学术名着丛书”中的三种,另附一页短笺,行文舒畅如流水,内容实在而雅致,字迹精干而清秀,无一字一标点涂抹。

  此时阳光遍洒屋内,我手捧几本装帧朴素大方的好书端详,生出不少感慨。

  想起小时候,我不时看父亲包裹书籍或是其他物品,仔细,熟练,再不成形的东西,都能包裹得整齐漂亮。后来听说,他小时候在一家文具店当过几天学徒,老师傅言传身教,手把手教他尊重每本书册、每件文具,当然还有上门购买这些东西的每一个顾客。

  我刚到出版社工作时,每到周末下午,老编辑们会带着我们这些新手,去书库帮着打包。一般是两个人合作,一个负责搬书,一个负责打捆。双层牛皮纸,白色塑料绳,四小包并为一大包,打好的这个大包,就是图书运输业里通用至今的“一件”货。那时书业繁荣,书库人少但业务繁忙,我们去打包,算是义务劳动。但这件事情的意义,远不止劳动这么简单,老编辑们一边教我们打包,一边身体力行地给我们演示与书籍的亲密,以及对书籍的尊重。发行部的同事也一起参与,打包打到哪本书,编辑、发行两大部门就聊到哪本书,很多业务沟通就在整齐有序的义务劳动现场完成。

  包裹书籍是个很小的细节,依我观察,现在的很多年轻编辑打不出像样的包裹,意识上,也把这事儿视作快递员、库房工人干的杂活儿。其实呢,这个细节里埋藏着一些答案。什么是文化人,什么是书卷气,什么是好传统,这个细节里全有。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
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|赞赏
SiteMap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