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集

人到中年,谁人不是张怀民

作者:心有清澜 日期:25-11-14 字体:  标签:中年 张怀民 阅读:

  初读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只觉得苏轼这人挺“烦”的。自己失眠也就罢了,大半夜的,还非要去把睡得正香的张怀民给吵醒,美其名曰“怀民亦未寝”。这哪里是发现他没睡,分明是生生把朋友从梦里拽起来,陪自己看月亮。

  直到后来,我了解了文字背后的重量。

  原来,“乌台诗案”的惊惧与屈辱,苏轼已经独自咀嚼了四年;黄州的贬谪生活,他也早已在其中摸爬滚打,练就了一身苦中作乐的本事。

  而张怀民,那时才刚刚被贬到此地。那种初来乍到的茫然、理想受挫的苦闷、长夜漫漫的孤寂,苏轼全都懂。因为他自己,就是从那片泥泞里一步步走过来的。

  于是,“怀民亦未寝”这五个字,在我心里彻底变了意味。它不再是一个随口的记叙,而是一句最深情的懂得。苏轼不是去吵醒了一个熟睡的人,他是提着一盏理解的灯,轻轻走进了另一个无眠的夜晚。他知道,在那个夜晚里,正坐着一个四年前的自己。

  这多像我们现在说的那句话:“我可以在凌晨三点叫你去看海吗?”

  真正重要的,从来不是海,也不是月亮,而是那句没说出口的潜台词:“我知道你也没睡,我知道你心里有事。别一个人扛着,我陪你。”

  年少时,我们读的是诗句;长大后,才读懂诗句里的人。谁的人生里,没有几个像张怀民那样辗转反侧的夜晚呢?而我们都曾在深夜里,默默期盼过一个苏轼,他能看穿我们的坚强,用一个“无理取闹”的借口,带来最温暖的陪伴。

  那份穿越了近千年的月光,最终照亮的,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影子,和我们对“被懂得”最深的渴望。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
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|赞赏
SiteMap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