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集

有时想写一封信

作者:第九杯茶 日期:25-09-19 字体:  阅读:

  有时候,想写一封信。不一定要寄给谁,只当是一次倾诉,一次心灵的放逐,又或是一个让自己短暂超然尘世的空间。

  如果有可寄之人,自然更好。也不一定非要别人回信,因为不需要谁安慰,更不需要别人回应。

  就像上大一那年,去山沟里的军队军训。半个月的时间,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一位同窗好友。

  写凌晨三点被叫起来换岗,困得睁不开眼睛;写营房后面一人高的荒草,写半夜独自去很远上卫生间时的害怕,更写被教官罚站后的委屈。

  其实,我写的那些,也不是事,而是心情,是孤寂,是害怕,更是不愿承认的懦弱。

  后来,回到学校,信也投寄出去。于是,开始等待回信,等待或许会来的三言两语,而我最终只等来了一句对不起。

  同学说,信是有收到,但未到其手里,就被帮忙收信的人给弄丢了。

  我在电话里沉默,那种感觉,就像一腔心事石沉海底。其实,我得承认,我是期待别人回信的,期待有人看到那些潦草的文字和杂乱的心情。

  最终,没人读过。

  它们像是从未被我写下,也从未记录过我那半月的点滴。

  同学问我都写了些什么,我只笑说,全都是在军队军训时的抱怨,不看也罢。

  写信,我一直觉得是很美好的一件事。与人分享自己的点滴当下,可以是开心的,也可以是伤心的。那些无法宣之于口的脆弱和狼狈,都可以在文字里淋漓尽致。

  不担心丢脸,也不怕尴尬,更不怕被嘲笑或是看不起。因为值得写信的人,皆是挚友。

  当有一天面对面而坐时,谁都不提那些文字里的故事和心情。邮戳盖过,信口撕开,读过字里行间,我们便能在一个眼神里读懂对方未尽的话语。

  毕竟,有些话,不适合宣之于口。而文字,却能以另一种方式抵达心灵的深处。

  有时候你会发现,书信里的那个人,与你真正认识的人会有很大的差别。

  比如,我的一位高中同学。至今,他还在我的朋友圈里。

  我们从幼儿园就是同学,小学、初中同校,高中同班,相识多年,却始终不熟。

  那人很是内向,我这一生,大概都没和他说过几句话。但,他给我写过好些信件。

  高二那年,他转学去读了技校。他在信中说,父亲的单位要招人,他去读了技校以后方便进入父亲单位。

  说起来,我们的渊缘很深。我们不只是同学,我们两家离得也不远,他的爷爷与我外公是共事多年的同事,

  但这些加起来,都不影响我与他不熟。

  收到他第一封信的时候,我都觉得奇怪。后来一封又一封的信,讲述他在技校的生活和学习,然后是他的鼓励。鼓励我一定要考上大学,开启自己新的人生

  我大一那年寒假回家,母亲跟我讲了一个事。说这位同学的母亲找人到我家说媒,彼时,他已经工作了。

  母亲以我还在读书,年纪小为由拒绝了。那年春节,我在年三十人挤人的大街上遇见了他。

  我没心没肺的叫他的名字,他只回头看了我一眼,连声都没有应,转头就走了。

  到此,我与他再无交集。

  后来,听说他结婚了。

  而今,他偶尔还会在我朋友圈里点个赞,发两句评论

  去年父亲生病,家里种的那些四季豆无人去卖,他正好偶尔会回家带菜去重庆卖给同小区的业主,我便问他收不收菜,他便满口答应。

  我们站在马路边交接,一共没说过五句话,就像是完全不认识的农民与菜贩子,谈的也不过是一笔蔬菜交易。价钱合适,一个愿卖,一个愿买,仅此而已。

  再说回到写信。

  最后一次了写信,大概是二十多年前,刚上班的时候。收到一位同在成都读书的朋友的来信,信中言及工作、未来等等,颇有些惆怅。

  我已记不得那时候回信写了些什么,大概有安慰,大概也有讲述自己的不如意,毕竟那时候自己也混得惨淡。

  时隔多年,那些写下的文字早已随风,而那些写过信的人,大都没了联系。

  红尘如泥,而我们又在红尘里相遇,然后在风轻云淡的阳光下别离,从此再无音信,从此也不必重逢。

  那些过去与岁月,文字与心情,只在回忆里成为不被提及的一段插曲。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
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|赞赏
SiteMap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