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随想

作者:黄彭年 日期:22-06-05 字体:  标签:端午 端午节 随想 阅读:

端午节随想

  又见端午节,思绪万千。端午节从何开始,有春秋时的伍子胥说,越王勾践说,后来的屈原说,并无从确切依据,粽子的起源也无考证。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,我更相信远古先人基于天干地支的纪年算法设端阳节以图大吉大利,或端午节源于吴越先民图腾祭龙以“祛病防疫”的日子。

  战国时从楚怀王到楚襄王,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受到迫害,并被放逐。公元前278年,秦军南下,攻破了楚国国都,屈原的对内举贤任能,对外联齐抗秦治国理想破灭,虽有一腔报国之心,却无力回天,只得以死明志,就在同年五月初五怀恨写下《九章怀沙》投汨罗江而亡。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,万船竞发打捞屈原遗体,以粽子沉江喂食鱼虾以保全屈原遗体,年复一年,世代相传,形成了以划龙船吃粽子为特征的端午节。屈原说赋于了端午节强大的生命力,几千年经久不衰,直至今日。屈原,已超越了本人,是诗歌的代名词,是爱国情怀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。

  离骚–开抒情诗的先河

  屈原一生著作丰富,但其代表作应是《离骚》,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源头。以我的能力,如不借助于名家的注释我可能无法理解《离骚》的内涵。《离骚》开篇即自述乃高阳之后,高阳何许人也?五帝之一的颛顼帝。《离骚》通篇表达鲜明的思想性格,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,主张法治(“循绳墨而不颇”),主张举贤授能;他主张美政,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(“皇天无私阿兮,览民德焉错辅”),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;他追求真理,坚强不屈(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“虽体解吾犹未变兮,岂余心之可惩”)。他虽受小人诬陷,心忧国家。《离骚》表达了他追求光明和真理,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,与他后来写下《怀沙》后自沉汨罗江一脉相承。在艺术上,《离骚》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,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,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。诗中名句“路曼曼其脩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不畏艰险,追求真理。

  如果说中华诗歌的源头是《诗经》,但那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歌谣,作者是佚名的,传为尹吉甫采集,孔子编订。《离骚》连同屈原其他诗赋,是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,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。开启了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。

  屈原–士大夫阶级的代表人物

  屈原的故事至今已二千余年,传颂经久不衰,可谓士大夫阶级最著名的代表人物。士大夫阶级最引以为自豪的,其特征之一,是洁身自好,出污泥而不染;其二,忧国忧民,满腔的家国情怀,屈原兼而有之。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士大夫阶级代表人物,苏武牧羊的故事,魏征的刚正,都是以某一方面代表着士大夫阶级的正面形象,但延续千百年的士大夫代表人物非屈原莫属。

  屈原精神–中华民族的脊梁

  屈原早已不是仅为文人墨客称颂的历史名人,从他的名字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,端午划龙船,吃粽子成为中华民族延续数千年的风俗。他融入了中华文化,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–爱国主义精神。每当朝代轮替,外族入侵,他都会唤起人们奋起反抗,保家卫国。

  中华文明何以成为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,我在《从文姬归汉说开去》一文中曾经说到,这应归功于强大的中华文化,融化于民族血液中的中华文化会唤起民族的反抗,或入侵者一旦进来也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化,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。

  端午节是否起因于屈原已不重要,屈原已融入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。

  2022年端午节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地图
文学爱好者版权所有|赞赏
SiteMapRS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