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年后,我依然会想起那个叫茶峒的小城,想起翠翠。
奇怪的是,我记住的并非是那段朦胧又纯粹的爱情悲剧,也不是那首“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”的浪漫约定。我记住的,是翠翠无尽的等待,和那场由无数“好人”共同酿成的,无声的错过。
我一直在想,毁掉翠翠、傩送和天保的,究竟是什么?是命运吗?是误会吗?
都不是。
在我看来,毁掉他们的,是那片土地上所有人的“不说”,一种根植于善良与淳朴之中的,致命的沉默。
你看,整个故事里,有坏人吗?一个都没有。
爷爷爱翠翠,爱得掏心掏肺,他希望孙女嫁个好人家,过上安稳日子。天保和傩送两兄弟,手足情深,君子坦荡,为了心爱的姑娘,宁愿公平竞争,甚至不惜牺牲自己。船总顺顺,为人公道,讲情重义。就连那个开妓院的,都透着一股子江湖儿女的爽快。
他们每一个人,都善良、真诚、恪守着古老的道德准则。然而,正是这些“好人”,用他们各自的沉默、揣测和“为你好”,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,将三个年轻人的幸福,牢牢地困死在里面。
翠翠不说。她情窦初开,心里早已住进了那个在月下唱歌的二佬傩送,却只是脸红,只是在梦里抓着一把虎耳草。当爷爷试探她时,她羞于表达,选择了回避。这份少女的矜持,在那个纯净的世界里美得像一幅画,但也成了她幸福路上第一块绊脚石。她把一切选择权,都交给了命运和别人。
爷爷也不说。他看出了孙女的心事,也明白两个年轻人的情意。但他没有直接去问,没有坦诚地去沟通。他用的是老年人惯有的、迂回的方式去试探,去猜测。他担心翠翠重蹈她母亲的覆辙,这份沉重的爱让他变得小心翼翼,也让他错过了最佳的沟通时机。他以为“顺其自然”是最好的安排,却不知顺其自然,往往会滑向最坏的结局。
天保和傩送,这对最好的兄弟,同样选择了“不说”。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孩,却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来解决——决斗唱歌。他们把爱情的裁决权交给了歌声,交给了翠翠那个模糊不清的回应。天保出走溺亡,傩送远走他乡,自始至终,他们都没有坐下来,像真正的兄弟那样,跟对方,也跟翠翠,进行一次坦诚的对话。他们用君子之风,掩盖了内心的真实渴望与挣扎。
于是,一场由沉默主导的悲剧上演了。
每个人都怀着最善良的动机,做着自以为正确的事,却因为缺少了最关键的一步——沟通,而导致了满盘皆输。爱,被沉默稀释;情,被误解扭曲。那座风景如画的边城,成了一座巨大的“沟通孤岛”。
这让我感到一阵后怕。因为我发现,翠翠的悲剧,又何尝不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困境?
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沟通的工具前所未有的发达,但心与心的距离却可能越来越远。我们习惯在朋友圈里点赞,却忘了给父母打个电话;我们擅长在微信上唇枪舌剑,却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笨嘴拙舌;我们宁愿在心里上演一万场内心戏,也不愿开口说一句“我喜欢你”、“对不起”或者“我需要你”。
我们都像翠翠一样,在等待。等别人先开口,等对方先主动,等一个“更好”的时机。我们又都像爷爷一样,用自己的方式去爱,去付出,却忘了问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沈从文先生用一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,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柔软也最无力的一面。他没有批判,只有悲悯。他让我们看到,有时候,善良和沉默,足以杀死最美好的东西。
故事的结尾,那座白塔倒了,又修好了。那个在渡船上等待的女孩,还在等着那个“也许永远不回来,也许‘明天’回来”的人。
这个“明天”,是沈从文留下的最后一丝温柔。但我更愿意相信,这也是一句警示。它在告诉我们,别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一个不确定的“明天”。想说的话,现在就去说;想爱的人,现在就去追。
因为生命中的许多错过,不是因为不够爱,而是因为,我们都忘了开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