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圈儿”的江湖

作者:海岛舞后 日期:07-20 阅读:

  大约十年前,一次打完羽毛球和球友小酌,我问身边一位年轻朋友,你们在玩微博吗?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现在都玩微信了。那时我还没有微信,心想微信有什么好玩,不就是自己微信通讯录那些人吗?

  后来有了微信,但一直没什么题材发朋友圈。直到2013年7月间,和同事们去青岛游玩,大家晚上喝了很多啤酒,有人用空啤酒瓶摆了两个大大的字母YC,表示喝了那么多还没忘记育才。于是我拍下来发了人生第一条朋友圈,然后获赞,足足5个。

  接下来的七八年间,朋友圈大行其道。最初两年,我也发些美食类的,比如晒年夜饭,偶尔也晒个日常。近些年很喜欢晒旅游,九张风景照,配上些似游记非游记的文字,朋友圈升级2.0。

  我知道,在“圈儿”里发旅游这种题材,既是分享也是烦人,人家还在搬砖,你却闲得到处晃荡。但即便是显摆嘚瑟吧,也绝不停手。我有个嘚瑟的理由:没有微信朋友圈也就罢了,不然出来旅游不发朋友圈,那不就是“锦衣夜行”吗?再说咱花自己的钱,用的是法定假期,有啥不好意思的?

  最近一年多嘚瑟不成了,于是有感而发写些随笔杂文发到朋友圈。最近弄了公众号,起名海岛舞后,我那些琐碎的原创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。公众号和朋友圈一链接,我的圈儿就算进入3.0时代。

  3.0时代并不好玩。端着个手机扒拉好几天写篇长文,仔细校对力争一无错字,再精心选几张图配上,忙乎完了发出去,结果很可能还不如一张搞怪图片来得关注多。这就好比精心备好一桌饕餮盛宴,结果鲜有赴宴之人。我这种类型归归类的话就该叫“上错车型”。我知道人们连上厕所都端着手机大多是在刷抖音,没几位有耐心看什么千字长文。

  阅读早已被智能手机干掉了!

  不过没关系,我准备了最后的台词:写给自己看!当然,我也不缺乏混迹“圈儿”内的兴趣。

  事实上,十年来微信朋友圈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开放和崭新,这是个值得关注和琢磨的当代文化现象。我归纳了当下朋友圈的几种“气质”类型,算是我个人对微信朋友圈的粗略归纳。

  十年以来,微信朋友圈大致经历了晒美食,晒旅游,晒健身,晒娃,晒工作等不同阶段。

  在这个过程中,朋友圈逐渐演变出当下的一些“气质”类型:

  (1)自言自语型。每天发“圈儿”几条至十几条不等。“日更”才哪儿到哪儿啊?用“时更”这样的词儿才靠谱。“时更”的风格是兴致所至一切皆可发圈儿,可以归纳为“生活实录”+“意识流直播”:比如上午刚发一条“胃寒吃什么好?”,没过一会儿又一条“这冰激凌做的,我都崇拜自己了”。下午发一条“这节奏快滴!激情回来了!”(在跳绳?),没过多久又发:“把时间磨碎的慢生活多好啊,就像一种气功”(在磨咖啡?),晚上来一条:“这一天天咋这么快呀,面膜有用不?”(在贴睡前面膜?)。这种类型一整天都在朋友圈自言自语,而且意识飘忽:一会儿胃寒,可一会儿又崇拜冰激凌;刚刚欢呼快节奏的激情,接着就渴望慢生活的美好——只看内容还以为两个杠精在抬杠呢,其实她(他)一个人在演双簧。

  (2)没头没脑型。这种类型常常是若干天没动静,突然就来上一句“什么顺其自然,而是别无选择”,朋友们看了一脸懵逼,有人在问“咋了咋了?”回答“没咋”。这时有她(他)身边的小伙伴线下是知道原委的,于是留句安慰话,这就相当于她(他)俩私下聊天变成了线上直播,只是多了一群懵逼观众。

  (3)亲情专线型。这种圈儿专晒“家宝”的日常,而发圈者本人的生活完全退隐幕后,只充当摄影记者。美妈们惺惺相惜,亲情点赞,互粉家宝,有图有文字,满满都是爱。这样的朋友圈洋溢着母性的光辉,是世上最幸福的圈儿。

  (4)工作型。朋友圈里有领导,不适合任性发圈儿,有趣的东西不能晒,必须只晒工作,于是工作的半径一下子延长了若干倍。这种类型发的圈儿就像塔吊的长臂一样把本职工作那点事探出好远,然后扫一圈,挂着一堆赞满意而归。不知道这是微信朋友圈一次华丽转身,还是令人扫兴的一个败笔。其实,此种类型中不乏有趣会玩之人,但迫于无奈,忍痛割爱,不得已放弃本属于朋友圈的娱乐功能。可是大概没人愿意大半夜的睡不着翻翻朋友圈,还得为啥啥工作简报之类点赞吧?所以,工作型发圈儿有时获赞寥寥,属于友情型点赞。

  (5)交际型。此种类型和工作型有交集,但又不完全一样。交际型也与有趣的圈儿无缘,而且只为领导或只为下属点赞,此刻的朋友圈变成了交际圈,点赞变成了一种态度。这个点赞翻译过来就是“领导,你好棒!”或者“好样的,放手干吧,上司挺你!”

  (6)报喜型。这种圈儿鼓舞人心,效率很高。因为不用看其中详情,只看题目就点赞准没错,都是报喜贺喜道喜之事与欣喜欢喜惊喜之情。总之,喜气洋洋,欢天喜地。获赞不少,情感含量似乎不高。

  (7)诉苦型。流露一点心声,借发圈儿平衡一下心态,这当然无可厚非。但问题在于诉苦型都是因不爽之事或不快之情而发圈儿,可那些出手爽快的朋友出于惯性顺手就点赞,这未免有点尴尬。比如:发一条圈儿“今天真TM倒霉,走着走着把脚崴了”;朋友:点赞!发圈者“你妈,这也点赞?有仇啊?”朋友:耶!从诉苦型看,朋友圈可以成为调节情绪的圈儿,但在圈儿里诉苦就像随手把垃圾扔大街上,不妥。

  (8)高尚型。朋友圈里也有只点赞不发圈的人。没啥说的,属于奉献型人格。

  (9)“三不”型。不发圈儿、不点赞、不留言,就是看。这大致属于与现实有些隔膜的保守型人格,属于朋友圈里的躺平族。

  我近几年已经不太看微信朋友圈,一是缺乏有趣的信息,二为保护正在衰退的视力。但在自己发圈儿时还是会翻看一下近期朋友们的圈儿,同时卖力点赞。我承认,这种点赞很市侩,满是功利色彩和实用主义,实不足取。但没有办法,用长期点赞来经营朋友圈人脉实在属于“低效运营”。但轮到自己发圈之时,却又渴望点赞多多。这是人性的弱点,逻辑上的悖论。

  肯定有人会说,干么对点赞那么在乎?我就不在乎,我发完圈儿都不看。其实,对点赞无感的人根本不会发圈儿,既然发了,你还是在乎。活在人间,就食人间烟火,这并不令人害羞。

  谈论微信朋友圈就像在和时间对话。和时间对话总是让人感伤,因为人的一生太短暂了!在漫无尽头的时间面前,每个人的一生都被秒杀得毛儿都不剩。

  回想当年,打开朋友圈满屏都是美食,那个时代的朋友圈多接地气呀!数数朋友家餐桌上有几道菜,都吃的啥,那个朋友圈洋溢着人间烟火,拥有极强的感染力。但毕竟围着饭桌转悠的朋友圈并不高级,那样的圈儿迟早要过去,而且已经过去。微信朋友圈“餐桌现象”的消失带走了这个圈儿的烟火气,带走了那番市井的热闹。

  而疫情是旅游的绝杀技,一招致命。谁都别折腾了,守在家里安享岁月静好吧。

  美食和旅游两个“老大”相继离场,只留下渐行渐远的落寞背影,剩下一群“小弟”还在扑腾。看来,“圈儿”的江湖归于沉寂已是必然。

  现在发“圈儿”的人越来越少,很多人的更新也越发慢了,甚至半年都不发一条。几个月更新一条显然唤不醒“圈儿”的江湖了,没人在意你发的圈儿,没人点赞。于是你倍感落寞,发誓不再发圈儿。接着人们纷纷感叹生活的单调乏味,没有那么多新鲜事儿了。

  其实未必!

  比如美食这件事,餐桌还在。中国人餐桌上的“繁荣”延续了几千年,这个繁荣一直都在,而且有增无减。

  再比如旅游,今年“五一”节的壮观景象足以证明每个人都怀揣一颗“出逃”的心,并且拥有不气不馁重整山河的气概。

  也许只是人们对“工具”的兴奋点在变而已,或许人们的神经在等待另一种新玩法的刺激?记得那年微信红包的登场,一块钱几毛钱的,让人兴奋了一个除夕之夜,把人们从锣鼓喧天却又波澜不惊的春晚中拯救出来。放眼未来,微信似乎放不出什么大招了。

 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十年的微信朋友圈已经算个“老炮儿”了。这个“老炮儿”虽然不断努力升级,试图不要被这个世界抛弃得太快,但终究已不具备当年健步如飞的风采,而必须面对的却是“脊椎退行性病变”这类不速之客。直白点说——朋友圈老了!

 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轮回,昨天已经过去,今天正在过去。轮回中诞生精彩,而精彩期待着下一场轮回。

  江湖中虽有不老的传说,朋友圈却在烟火气中走失……

评论
1位读者发表评论
相关
标签:江湖
文学爱好者
本站网址:520740.com,百度搜索:文学爱好者
QQ/微信号:278429QQ群:32210770微信群
文学爱好者关于联系地图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