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云人生有八苦:何谓八苦?

作者:子修 日期:01-10 阅读:

  佛教云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。

生

  第一苦:生

  作为八苦之首的“生”,就是活着。“生”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,活着就是受苦。正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一般无需证明。

老

  第二苦:老

  随着岁月的流逝,曾经的精力、健康、记忆一一随风而去,老去的恐惧日渐清晰。对“老”的恐惧,本质上是一种“得到后再眼睁睁看着失去”的恐惧。

病

  第三苦:病

  病来如山倒,虽然打过拳击的人不多,但骤然被击倒的感觉所有大病过的人都有体会。昨天还力拔山兮气盖世,今天就手难缚鸡气游丝了。

死

  第四苦:死

  死的可怕,不在过程——那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——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。

  人对自己命运的认知,唯一明确的便是一定会死,大多数人不会喜欢死,对它无可逃避的终极性自然也恐惧有加。

怨憎会

  第五苦:怨憎会

  便是跟你无比讨厌的人处在同一屋檐下,抬头不见低头见,想不理他还不行,委实烦人。烦得久了,也便是苦难了。

爱别离

  第六苦:爱别离

  爱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。

 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,若能看透这点,爱别离的苦也便不存在了。但真要做到如此“空”,非有大智慧者不能为。

求不得

  第七苦:求不得

  天下熙熙,皆有所求;天下攘攘,皆有不得。如此便有苦恼。其实若是鸡毛蒜皮,一针一线,不得也就算了,顶多恼一阵子,算不得苦。

  世间最怕两种求不得,一种是“得到再失去”,一种是“可望不可及”。

五阴炽盛

  第八苦:五阴炽盛

  五阴集聚成身,如火炽燃,前七苦皆由此而生。

  色阴炽盛,四大不调,而有疾病之苦;受阴炽盛,领纳分别,使诸苦转本加极;想阴炽盛,想相追求,而有爱别离,怨憎会,求不得诸苦;行阴炽盛,起造诸业,又为后来得报之因,且因行而迁流不停,而有老衰之苦;识阴炽盛,起惑造业,三世流转,而有生死之苦。


 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的三类。

  苦苦

  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,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,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,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、衰老的痛苦、病变的痛苦、死亡的痛苦;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: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;求不得苦:是所求不能如愿;怨憎会苦:是怨家路窄,低头不见抬头见。以及五蕴炽盛苦: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。

  坏苦

  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。以佛法的智慧来看,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,其实质也是痛苦的。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,吃饱了就觉得快乐,但如果继续吃下去,还会觉得快乐吗?身体脏了,洗澡觉得快乐,但长时间在水里泡着觉得快乐吗?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,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?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,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,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,于是我们觉得快乐,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,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,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,然而事实不然,当我们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,吃一个、两个、三个感到快乐,吃到四个、五个、六个时,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。吃饭是这样,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,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,因此称为坏苦。

  行苦

  行,是迁流变化义。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,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。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,追求永恒:希望身体永恒、家庭永恒、婚姻永恒、事业永恒、人际关系永恒、爱情永恒,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,世事无常,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,转瞬即逝。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,相违背,因而就有了行苦。

  总之,娑婆世界,一切莫非是苦。

评论
0位读者发表评论
相关
标签:人生
文学爱好者
本站网址:520740.com,百度搜索:文学爱好者
QQ/微信号:278429QQ群:32210770微信群
文学爱好者关于联系地图赞赏